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汇处,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内共有中小学119所,在校学生近9万人,70%为乡村孩子。2015年,江华县根据心理健康工作师资队伍、阵地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及地域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推出“县域整体推进 学校差异实施”乡村心理健康工作模式。9年来,全县没有出现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伤残事件。
提供“四重保障”,夯实“心育”基础。一是县校组织有保障。成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有机构、有机制、有队伍、有课程、有阵地、有考核、有经费的标准,统一安排部署,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学校参照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差异化落实心理健康工作。二是教育阵地有保障。2015年以来,按照“差异化”要求,全县共投入600多万元,所有完小以上学校建成个体辅导室、接待室、团体辅导室以及沙盘游戏室等场所。三是活动经费有保障。县财政按每生每年10元的标准保障心理健康工作经费。各中小学校每年投入1万—5万的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四是教师待遇有保障。在年度考核、晋级、评优评先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加分待遇,部分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津贴,让老师们爱上心育工作,享受心育的快乐。
组建“四支队伍”,构建乡村“心育”模式。一是成立县心育指导中心。2015年成立县心理健康工作指导中心,由专职心理教研员担任中心主任,核心成员30余人。2019年,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微团队,全力对学校和个人进行指导,保证全县心理健康工作整体实施。二是培养学校心育队伍。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培养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200余人,保证了每所学校有1名以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等项目培养专兼职教师新力量,逐步实现全员心育、全程心育和全方位心育。三是成立乡镇“心育之家”。各乡镇(协作片)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主动抱团组建心育之家,开展心理辅导等。2019年来,大圩镇、涔天河镇、桥头铺“心育之家”开展活动110余场,提炼团体心理活动方案15个,累计惠及全县10000余师生。四是组建乡村“知心妈妈”队伍。全县乡村(社区)主动作为,聘请学校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知心妈妈”,开展“心理 亲情”活动、家访活动,缓解留守孩子因亲情缺失引起的心理问题,促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力推“四个融合”,拓宽乡村“心育”途径。一是与大阅读融合。学校结合师生阅读、亲子阅读等有效与心理健康工作融合,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浸润师生心灵,增进亲子关系,提高陪伴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二是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40多所中小学校将瑶族长鼓舞、押加、木棍球、舞龙、舞狮、瑶族织锦等引入校园,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跳长鼓舞,习瑶族织锦,打木棍球、舞龙舞狮中传承体验瑶族文化中的美与快乐,促进孩子们心理健康。三是与劳动教育实践融合。所有学校建成劳动基地,并开足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开展“丰收节”“走进工厂企业”“劳动成果展示”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劳动中创造美,磨炼意志,体验劳动快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与“双减”相融合。融合“双减”课后服务活动,推进“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特长,更好找到归属感。
落实“四个常态”,促进乡村“心育”落地。一是师资培训常态化。坚持每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1期全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直播培训;每期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至少2次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培训。2019年来,全县开展专项培训20场次,线上直播70多期,累计参训人员达7000人次。二是课程实施常态化。促进师生多途径、多形式将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常态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常态化落实每两周不少于1节心理健康课,每期开展不少于2次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每年“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关键节点开展至少3次大型师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全面落地。三是动态跟踪常态化。落实危机识别与干预,将重点学生动态跟踪工作常态化。坚持每月开展1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摸底与排查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动态跟踪。教师每周找学生谈心谈话不少于2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等对重点学生每月跟踪辅导至少3次。协同县人民医院、中南大学附属三医院等共同做好心理疾病学生工作。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每年进行心理辅导超过600人次,医教协同平均每年动态跟踪心理疾病学生超过45人,有效控制了因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极端事件。四是督查考核常态化。根据“五五”工作法,县领导每期至少1次到联系学校督查、指导和调度心理健康工作;县教育局每期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综合督查至少两次。同时,县教育局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质量和年终绩效考核,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和个人先进评选及校长考核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