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荔县秉承“全面 特色”“合格 特长”的办学理念,构建“1345”劳动教育体系,创设“校园、家园、田园、职园、社园”五园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五育深度融合,实现全面育人。
——全面部署,助推五育并举。2022年3月,大荔县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多次召开劳动教育专题会议,商讨学校劳动教育具体实施意见,形成一中心牵头,6个中心协助的工作机制。学生成长中心具体负责,教学管理中心落实课程实施,师生服务中心全力推动基地建设,各中心协同合作,鼎力配合,让劳动教育补齐“五育”短板,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框架,形成劳育体系。该县紧紧围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理念,构建“1345”劳动教育体系,即把握“以劳育人、知行合一”一条主线,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平台,将劳动与“自理、生活、创新、社会”四项融合,创设校园必修课、家园生活课、田园体验课、职园启蒙课、社园公益课五类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三位一体、四项融合、五园联动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五园课程,落地劳动素养。在“1345”劳动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各校充分利用“五园”课程,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校园必修课。依据《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十益”课程主张以及“发生式”生命课堂理念,采用“四发四生”课堂教学体系,创新备课模式,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劳动课堂。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延伸劳动教育的宽度和长度,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将创客、剪纸、戏曲等渗透在延时服务课堂中,学习现代劳动技能的同时,传承了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日常劳动,通过清洁工作、餐点配发、红领巾监督岗等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生活深度融合。二是家园生活课。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让家长明确开设劳动课程的重要目的,促使学生进行家务劳动。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制定不同学段学生的“家庭劳动清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三是田园体验课。一系列的种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周围事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田园体验课,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劳动基地命名为耕读园,园内设青芷园、藏宝轩、嘉禾居、桃李园四个核心场地。耕读园以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为主线,以班级为单位设置“梦想田园”,包括种植、管理、采收、义卖等劳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将义卖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四是职园启蒙课。结合地域特点,设计特色职园启蒙课:面艺有道、布艺有方、变废为宝、非遗传承等,组织学生开展厨师学堂、职业体验、无土栽培、农作物种植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职业,提高劳动素养。劳动教师挖掘节日文化,学生制作贺卡、手工、节日挂饰等,送给身边劳动者,激发他们对不同职业的尊重。五是社园公益课。利用寒暑假、节日、节气,将劳动、服务和学习三个要素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劳动,西安民俗博物馆、明城墙、天下第一、敬老院、冬枣基地、社区……都留下了学生们珍贵的成长足迹。六是五园联动特色课程。根据地区优势及学生年龄特点,多样化、层次化、梯度化设计了“麦情面趣”五园联动系列劳动课程。在课堂上,了解小麦基本知识;田间地头,体验割麦子、扎捆儿、打晒场;美术课上,用麦秸秆编织成灵动的艺术品;在磨面作坊、磨面厂,了解麦粒变成面粉的过程。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渠道,安排学生学做窝窝头、馄饨、煎饼、花样饺子、创意馒头、枣馍、菠菜饼、绿豆糕、月饼等面点,学生在感受节日习俗的同时,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面食分享给身边的劳动者,在行走的社园公益课中,零距离感受家乡非遗之美,赞叹传统技艺。“五园联动”系列劳动课程,把劳动教育与活动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与职业体验等方面科学融合,彼此渗透,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实施。
——多元评价,赋能学生成长。各校设计《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手册》,根据评价标准,结合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评价作用,从劳动意识、技能掌握、劳动效果三个方面记录学生成长,以星级评价表肯定学生在劳动中的进步。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手册》,从崇德向善、启智明礼、健体强魄、尚美润心、乐劳敏行、人文素养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