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劳动教育-8846威尼斯

欢迎加入教育法制网!
当前所在:8846威尼斯-003399威尼斯 > 经验交流 > 湖南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劳动教育

湖南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劳动教育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3〕第21期

  (总第433期)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编

  2023年5月30日

  

  湖南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劳动教育

  编者按:4月17日,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在长沙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省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出席会议并讲话。长沙市、株洲市、怀化市和长沙市雨花区、岳阳市岳阳楼区、郴州市临武县在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现将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予以编发,供参阅。

  长沙市构建劳动育人新体系

  丰富品质教育新内涵

  近年来,长沙市依托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机制,因地制宜,挖潜拓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撬动学生发展关键能力的杠杆,着力培育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为长沙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方联动,架构劳动育人新机制。一是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高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专门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要求区县配套制定行动计划;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区县“两项”督导评估、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统筹实施机制。对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核心素养,构建五育融合、学段贯通、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劳动育人体系,让劳动教育走进生活、融入时代。二是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指导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通过建立劳动社团、评选“劳动达人”、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承包校内公共区域卫生等方式,常态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大力开展插田扮禾、设计制作、创新创业等学农学工学商实践活动;精心培育了长郡中学“长郡义工”、雅礼中学“小鱼治水”、湖南师大附中“蓝精灵”、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五彩麓山枫”、长沙市特校“翼之梦”等10多个志愿服务品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健全人格。全市已创建省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162所。三是夯实家庭基础作用。积极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价值,将家务劳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制定家务劳动指南,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寒暑假劳动作业,督促家长指导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如疫情居家期间,通过制订家庭劳动清单、劳动打卡积分等形式,提高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四是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教育、发改、文旅广电局联合审批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在课程建设、收费规范、基地管理等方面加以引领;鼓励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参与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实践场所;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创造条件,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如2022年7月,市委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和新华网联合开展暑期儿童美食启蒙行动——“小围裙”计划,组织、引导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厨房、学习厨艺,产生了广泛影响。

  建构课程,形成劳动育人新样态。一是开发递进式课程。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分学段明确教育重点。围绕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基础目标,研发了包括家政劳动实践、农林劳动实践、工业制造实践、工艺技术实践、设计创造实践、职业体验实践等6大领域、16个模块、1000多个项目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互相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二是推动学科大融合。围绕学会创造性劳动、培养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等高阶目标,立足时代需求、利用本地资源、结合校园文化,进行跨学科融合。建构了劳动教育四大整合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主题体系、劳动教育与研学一体化设计主题体系、劳动教育与专题项目群融合主题体系、劳动周专题教育体系开发经验与课程体系等。如桂花坪小学《走进桂花 四季芬芳》、博才白鹤小学《中草药探究》、周南石燕湖中学《高效低成本的污水治理》课程都跨多门学科,彰显了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三是建构特色化课程。依托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指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打造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的个性化课程。结合“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小创客、3d打印、机器人、现代农业、创意文化等劳动课程,如周南梅溪湖学校、天心区新路小学无土栽培、自动灌溉等,让学生感悟前沿科技和现代劳动的魅力。推动数百所学校开发“一校一品”主题化综合劳动课程体系,每个主题课程都植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探究、开展创意设计、进行技术学习、开展社区服务、联系生活应用等。如宁乡市大成桥中心小学、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分别将剪纸、皮影制作等传统技艺融入劳动教育。

  多点支撑,强化劳动教育要素新保障。一是挖潜拓域,增设劳动教育新场所。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推进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了五类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170个。公办 素质教育基地模式,采用财政补贴的形式,实施为期4天3晚劳动周。民营 新农村建设模式,如浏阳市梅田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采用“基地 农户”经营管理模式,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让青少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结农家缘,既形成产业链,又带动乡村振兴。民营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如雨花区政府每年拿出160万元向雨花非遗馆购买服务,免费为全区中小学开设扎染、竹编、拓印、木工等16门非遗课程。学校 公益场馆模式,如省博物院、隆平水稻博物馆、简牍博物馆等100多个公益场馆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学校 乡村少年宫模式,全市建设了171个乡村少年宫,长期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服务。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开辟劳动教育新视域。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转型。如雨花区砂子塘吉联小学开展智慧种植,通过ipad监控水温、湿度、空气等,智能完成雨水收集、肥料处理、阳光板等问题;开发数字化劳动文化课程、思维课程、实践课程、趣味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劳动场馆;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学生可通过“人人通”账号进行网上预约,免费参加图书馆、科技馆、植物园的管理员、讲解员、护理员等劳动实践,累计参与16万人次。三是专兼结合,培育劳动教育新师资。结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核定劳动教育教师岗位数量,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运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优势,承担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担任劳动教育特聘教师或指导老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案例征集等活动,确保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过硬。四是评价引领,促进劳动素养新提升。推出国内首个普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将劳动教育情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标准和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开展劳动素养专项测评,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人人通”空间智能采集学生参加劳动的类型、时长、次数,以及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大数据,确保精准“画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劳动素养。

  株洲市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株洲市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坚持高起点谋划、严标准实施、全方位联动、多要素支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起点谋划,着力构建推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亲自主持研究劳动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各地各校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工作专班。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劳动教育有效落实落细。二是明确实施路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功能。市级层面先后印发《株洲市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株洲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全市劳动教育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统筹指导各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三是宣传推介典型。2022年5月,评选认定首批3个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县市区、20所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20个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2年6月,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五育并举工作现场推进会,实地参观学习省级劳动教育试验区石峰区的经验典型,充分发挥了实验区县和实验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严标准实施,着力打造特色课程。一是立足地方特色。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结合株洲神农福地、制造名城、红色热土等本土资源,开发具有株洲本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如芦淞区白关中学的服饰制造职业教育课程,醴陵市陶子湖学校基于“陶瓷文化”的陶艺课程,株洲市三中、石峰区九方小学基于“工业特色”的“院士进校园”工业生产劳动课程、轨道交通制造体验课程,炎陵县鹿原中学基于“炎帝文明”的农耕文化课程等。二是彰显校本特色。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序列化基础课程和主题化综合课程研发。如醴陵市板杉中学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因地制宜在校内开辟果园、菜园、花园,总面积达12亩,学校定期邀请果木专家来校指导,并开发了《果树的栽培》《蔬菜的种植》《花卉的培育》等系列校本课程。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制定了校本化劳动教育清单,60%的学校研发了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三是强化融合渗透。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在学科教学融合渗透的同时,鼓励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传统节日、志愿服务等相结合,通过开展“劳动 文化”“劳动 生态”“劳动 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开展各类劳动实践。2022年全市参加校外劳动实践学生人数达到50多万人次。

  全方位联动,着力丰富实践场所。一是用好校内劳动场地。将劳动场所纳入学校建设规划,鼓励学校利用校内闲置校舍、空地、花圃、菜园等校内资源开发劳动实践场所,确保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均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所有学校开辟了校内劳动实践场地。二是建好校外劳动基地。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县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心为据点,建立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四大类劳动实践基地,形成“农业 ”“工业 ”“科技 ”“服务 ”多形态株洲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群。三是发挥好家庭劳动阵地。各地各校根据实际制定各年龄段学生家庭劳动清单,规定家务劳动时长、达成目标、考核标准等。落实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鼓励家长“手把手”教会孩子家务劳动,让每个孩子每年至少学会1-2项基本生活技能。

  多要素支撑,着力提升保障水平。一是强化经费保障。2022年,市本级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全市劳动教育基地认定和市本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对第一批挂牌成功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补助3万元/校。石峰区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区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醴陵市投入了200多万元用于校内劳动基地硬件建设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攸县投入100多万元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内劳动基地等。二是建强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2022年7月,组织开展了首轮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全市有300多所学校派员参加了培训,今年6月我们拟开展第二轮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力争到2024年底,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实现乡镇中心校以上中小学校劳动师资“一校一专”。三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样,评价结果活用,有效防止劳动教育畸变为技艺学习、休闲娱乐、惩罚手段,劳动教育生机勃勃。如石峰区劳动教育“整体评价一盘棋,全程督导一条链,常态监测一张网,评价结果一张台”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劳动教育的活力。

  怀化市让劳动之花绽放学生心田

  近年来,怀化市以劳动教育撬动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协同、强化保障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生活化、长效化。

  “四位一体”加强顶层设计,让劳动教育常态化。一是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怀化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十条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措施,构建了多部门一体化推进劳动教育的良好环境。二是家校社协同发力。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突出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共青团、关工委、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同向,让一度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实”起来、“强”起来、“活”起来。三是评价考核提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四是督导检查促落实。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作为衡量县市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强力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五个注重”打造怀化特色,让劳动教育生活化。一是注重劳动观念的养成教育。通过“家长夜校”公益培训和各类劳动教育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观,消除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误认知,促进“劳动不误学习功”这一观念的形成。2022年9月,举办了全市首届“劳动最光荣”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共有1390名选手参加决赛,网站访问量达200万人次,评选出420名“劳动小能手”,通过树立劳动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劳动观念养成。二是注重劳动课程设置。认真落实劳动课“必修课”地位,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集体劳动日、劳动周活动。三是注重劳动融合。加大劳动教育与各学科及各类校园团队活动的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和指向学生的成长实际,推进全科劳动育人。如市本土思政课程“做一粒好种子”,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引导广大学子赓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隆平精神,该课程入围湖南省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70佳。四是注重特色劳动创新。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和革命老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丰富,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动项目。如中方县中方镇中心小学根据当地传统手工艺开发了“中方斗笠”特色劳动项目;靖州县永平学校将制作本地苗侗民族特色美食“甜藤火草粑”劳动课作为“开学第一课”,在“湖南经视·焦点”栏目宣传推介。五是注重劳动课程开发。鼓励中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精品劳动课程,推动基地因地制宜建设课程,优势互补,实现“一基地一品牌,一基地一特色”。如洪江市托口镇中学“竹编花篮”艺术劳动课程,2018年获省一等奖,2019年获全国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沅陵县溪子口小学花卉、蝴蝶等“种养殖”科学劳动实践课程多次在湖南教育宣传推介。

  “五个强化”提升服务保障,让劳动教育长效化。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怀化市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校长带头抓落实,层层压实劳动教育责任。二是强化师资保障。按1:500的师生比为中小学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按要求配齐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通过“四个一批”计划,即教师招考新进一批,市培、县培计划培训一批,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提升一批,聘请劳动模范、工匠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各类社会人才特聘一批,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2022年7月,举办了第一期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为全市培养了100名劳动教育种子教师。三是强化场所保障。通过“四个一批”方式拓展劳动场所,即指导原有40余个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完善功能,升级一批;做好融合文章,将现有综合实践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等,赋予其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整合一批;鼓励各地利用撤校并点闲置校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改造一批;引进社会力量满足学校对现代新型劳动的需求新建一批。2022年,共创建省级实验县1个;省、市级实验校24个;省、市级实践基地23个。四是强化经费保障。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按照生均每年不少于20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中小学劳动教育经费。通过统筹安排公用经费、政府购买服务、吸引社会力量等方式确保劳动教育投入。从2016年开始,市本级连续每年安排劳动教育专项经费100万元;新晃县财政投资2000余万元,将闲置校舍改建为“龙溪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整合社会力量投资约1亿多元,建成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德为”现代化食育实践基地。五是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交通、医疗、政法等部门全程配合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推动保险企业开发了保费低、保障高的惠民学生劳动险种,建立了劳动教育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长沙市雨花区知行合一多方联动

  持续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长沙市雨花区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手段,知行合一、多方联动,深入推进具有雨花特色的劳动教育,入选全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20所学校入选全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校。

  聚焦“三个建设”,推动新跨越。一是聚焦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统筹、全面推进、服务管理”多位一体,“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实践劳动”融合开展的劳动教育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绩效考核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定期举办劳动学科节、劳动技能大赛,评选“雨花劳动小明星”等,纵深推进劳动教育。二是聚焦队伍建设。成立全区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配备专职劳动教研员,成立12个劳动教育教师“工作坊”,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聘请家长及志愿者作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如邀请非遗传承人为43所学校近5万名学生提供木工、棕编等劳动实践等。三是聚焦基地建设。完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准入、考核、激励以及退出机制,打造全社会参与的基地群。现有劳动教育实验校20个、科研基地校12个,雨花非遗馆、素质教育营地、宋旦汉字博物馆等劳动教育基地15个,拓展校外场地逾1.2万平方米,破解劳动场所建设难题。

  突出“三条路径”,培育新动能。一是突出课程开发。严格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手册》,明确各年级必备劳动技能。引导学校因地因时研发“染青蓝”“节气美食”“竹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系列课程,形成学段递进、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突出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拓宽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如跳马小学围绕辣椒种植,建设了“辣椒工厂”,学生竞聘总经理,设立财务部、运营部、质检部等,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提升多学科素养。三是突出评价改革。编印《劳动实践评价手册》,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建立学生劳动成长档案。发行“劳动货币”、设计社区职业体验“升级护照”等,推进“小雨花爱劳动”争章行动,劳动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

  深化“三方联动”,打造新亮点。一是深化家校联动。不仅让学生认同劳动价值,更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全区从一年级开始,分班认领校内劳动实践区域,推出“家庭育人三道餐”(每天居家半小时亲子健身、家务劳动、亲子阅读),坚持每天家务劳动打卡,开展“21天爱心早餐”制作、“我的小房间”整理收纳等,践行“人人都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深化校校联动。城乡学校结成劳动教育联盟,实现劳动教育均衡发展。如枫树山小学与梅怡岭小学城乡结盟,开展“家庭牵手、孩子结对”活动,通过“云课堂”网络直播,同步进行栽种实践。三是深化校社联动。充分挖掘非遗馆、国医堂等社区资源,开展多元实践劳动。如砂子塘吉联小学承包农科院4亩种植基地、跳马镇3亩水稻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明德洞井中学与省植物园、比亚迪公司签约“小小植物研究院”“两型生态劳动体验实践基地”,学生跟岗实践等。

  岳阳市岳阳楼区“破土·拔节·抽穗”

  开创劳动教育工作新局面

  岳阳市岳阳楼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和目标,立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新要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挖掘特色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开创了劳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以破土之势,引领劳动教育方向。一是定规划。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出台《岳阳楼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等环节进行细致规划。二是建机制。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加大推进力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是优示范。组织各学校探索开展特色劳动教育,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场所,探索“实验 示范”层级推动工作模式,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强化辐射引领作用,建成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2所,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6所。

  以拔节之姿,打造“一校一品”特色。一是优化课程设置。指导学校充分结合本校资源,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如东方红小学以“校园清洁劳动”为主轴,以学生生活空间为劳动场域,逐步完成“个人、教室、校园”的清洁打扫、收纳整理、垃圾分类等任务。南湖小学“厨艺课程”,让孩子毕业之时都能完成简单家宴制作。岳阳楼小学以“非遗 手工制作”为切入点,挖掘纸艺、陶艺等教育资源,形成有内涵、有传承、更有创新的特色劳动教育。郭兴小学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让学生在“勉农园”耕种与收获,对农产品如红薯、萝卜等进行加工与制作。二是构建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实践为拓展的“家校社共育”劳动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能力,从衣、食、住、行、用等不同方面设置了具体的个性化家务劳动作业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周通过布置不同家务劳动作业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及习惯。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少先队等作用,以班级、小组或团队为单位,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三是强化平台建设。全面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投入资金2000万元,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郭兴小学,建设一个区级公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校园劳动教育场所、家庭劳动教育阵地、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进一步丰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搭建评价平台、展示平台等,将劳动课纳入区“金钥匙”课堂教学竞赛,聚焦“清洁与卫生”“收纳与整理”“烹饪与营养”“传统手工制作”四个专题,开展专题研讨和优秀案例评选,形成10余篇劳动教育经验,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予以推介,30余个学生劳动实践作品在小学生导刊发表。

  以抽穗之力,夯实劳动育人实效。一是完善保障体系。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持续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投入经费6000万元,全面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补充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二是建强师资队伍。解决课上“听”劳动、校园“喊”劳动、基地“看”劳动、家中“演”劳动等“假”劳动教育现象,关键在于劳动教师队伍建设,对照短板弱项,采取以“以专业学科团队,带动区域专业发展”举措,成立“岳阳楼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聘请40名优秀校长与骨干教师,构建起“名师 骨干 成员”梯级式发展的专业学科团队。三是加强督导考核。推动部门联动,将中小学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全区各部门、单位年度考核内容,持续加大对部门、单位保障劳动教育情况的督导督办。全面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对各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劳动基地达标率、实践基地使用率等进行督导检查,推动劳动教育顺利开展、落地见效。

  郴州市临武县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构建五育并举新格局

  郴州市临武县积极探索学段贯通、上下联动、家校协同、高效保障的劳动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育人新格局。

  坚持“三个到位”,凝聚劳动教育强大合力。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劳动教育工作。将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临武教育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之首要工程,县委深改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每年召开全县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交流会议,分享推广特色亮点和典型经验。二是部门联动到位。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教育、财政、交通、农业农村等20余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建立劳动教育协调联动机制,多次召开部门会议研究劳动教育开展、教材编写、基地建设和安全管理等具体工作。三是经费保障到位。出台《临武县中小学学校(幼儿园)劳动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将劳动教育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先后投入资金近500万元,专项用于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维护、改造。各学校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从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劳动教育。县教育基金会设立特色办学奖,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专项表彰劳动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

  坚持“三个聚焦”,夯实劳动教育发展基础。一是聚焦劳动课程系统化,构建完备课程体系。全县各中小学校根据各学段特点和学校师资实际,每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课。纵向构建学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组织联合县农业技术专家编写《生产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横向构建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实践课程、德育主题活动等有效整合。全县已开发《陶艺制作》《武水狮舞》等校本劳动课程15个。二是聚焦教师配备专业化,构建完整师资体系。县教研室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2名,各学校按照“1 n n”模式配备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1”是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师,“n”是每班配备一名兼职教师,“n”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当地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土专家或致富能手为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目前,全县共有专职教师46名,兼职教师800余名,校外辅导员20余名。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校本培训并纳入教师学分管理,将劳动教育成绩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相挂钩。三是聚焦评价助力多元化,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出台《临武县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各中小学年度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劳动教育检查评比。强化劳动素养评价,统一印制《临武县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跟踪手册》,对各学段的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进行明确,记录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劳动精神等情况,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

  坚持“三个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发展实效。一是坚持学校与家庭深度结合。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每年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不少于40场,与家长签订《家务劳动合同》,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将家务劳动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教育相结合,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每年6月和10月,通过陈列学生劳动实践作品、开放劳动教育课堂、展示劳动实践照片和视频记录等,向家长和社会人士代表开放,营造家校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如临武三中连续10年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家长参加“我劳动、我快乐”的生活技能大赛,深受家长的支持和赞赏。二是坚持校内与校外深度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52所学校(幼儿园)利用校内闲置土地,开辟了校园“劳动角”“试验田”,种植农作物。各校因地制宜打造劳动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展厅,如临武三中将传统农耕工具收集展出,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零距离感受传统农耕文化魅力。打造规模化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县教育局与舜垦农业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县中小学生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基地。目前,共有城区12所中小学校在基地每周至少开展3天的生产实践活动。近2年,全县中小学生外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达8万人次以上。三是坚持示范与带动深度结合。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劳动之星、劳动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目前,已有首批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1所,“湖南省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合格单位”2所,“郴州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合格单位”10所,评选出市级劳动之星39名、劳动示范基地3个。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劳动教育联盟,形成整体联动效应,联合12所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学校、校外拓展团队和劳动示范基地,以三中、职中、南强中学、金江中学、六完小等学校为核心,成立“临武县学生劳动教育联盟”。各学校在核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分别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研学活动等形式全力推进,劳动教育在全县蔚然成风。

  


原文链接:http://jyt.hunan.gov.cn/jyt/sjyt/xxgk/jykx/jyqkzk/202306/t20230601_10997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003399威尼斯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003399威尼斯的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8846威尼斯-003399威尼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艺福德书画院(有限合伙)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205室
联系qq:

网站地图